观看北京冬残奥会比赛的观后感
推荐度: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优秀观后感
推荐度: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个人观后感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通用19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 1 残奥赛场上夺奖的喜讯频频传出,雄浑壮美的中国国歌在日本国土上频频响起,骄傲欣喜之余,那一幕幕竞赛场面又让人心疼不已。每块奖牌的背后,都蕴涵着一首自强壮美的诗篇。或许身体残缺无法改变,但他们用自强不息的精神主宰了自己不完美的人生。
那失去三肢,仅靠一条瘦弱的腿游完全程的游泳选手;那双目失明却苦练球技听声辨位的最佳前锋;那先天性残疾却敢于挑战勇于追逐的长跑者……一次又一次对命运发起的挑战,赢来的,不仅仅只是观众们的欢呼,更是铸就了一篇中华民族勇于斗争、不甘落后的壮丽史诗。身体的缺陷让他们在追梦的道路上艰难重重,但是他们不甘命运、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我们的榜样;他们悦纳缺陷、正视困难并迎难而上的勇气令吾辈动容!
越能支配自己对命运的态度,命运对你支配的力量就越弱。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一位改变女孩命运的校长以及一千八百名从这里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的女孩,华坪女高创下了一段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传奇。“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瞰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段誓词是对华坪女高精神的`最佳诠释,更是激励女高学生从落寞中奋起,自贫困里觉醒。虽人各有命,但自强不息的信念越坚定,逆天改命的胜算就越大。
越能向着目标奋发努力,挫折对他的阻碍就越小。回首沧桑岁月,凡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重彩一笔的英雄,有哪一位没有经历过挫折?有哪一位不是从困境中涅槃,于激流中坚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虽历经磨难,但仍坚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秉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信念,孤自航行,与鲨鱼缠斗的桑迪亚哥毫不畏惧、奋起反击。心存高山,必能“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胸怀山河,定能“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我辈青年当奋起行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征程中立大志,行实事。我们可以输在起点,但一定要赢在终点。为理想而努力的我们,定不会任命运的风肆意拨动,而要如他们以残缺之翼,乘风破浪,展翅九霄,成就不凡。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 2 北京时间5日晚,随着圣火的熄灭,东京残奥会成功结束,这次中国代表团收获了96枚金牌,60枚银牌,51枚铜牌,共计207枚奖牌,连续第五次位列夏季残奥会金牌榜和奖牌榜双第一。
在朝会中有很多感人的选手。出战三次残奥会,一人独揽4金的`郑涛,因为没有双臂,无法抓握手器,郑涛使用嘴叼住毛巾,还有无法用手缓冲,加速于是就用头撞击池壁来代表双手。三次出战,无一落败,获四枚金牌,被称为“无臂飞鱼”。他用事实证明了即使没有手臂也可以游的很快。
还有一位年纪较大的外国乒乓球选手,由于没有双臂,就用嘴和脚代替,嘴咬球拍来接球,脚拿球来抛球,每一球他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接,看着他脑袋剧烈的晃动,我感觉很痛苦,每当我剧烈摇动脑袋的时候,总有一种很晕和微痛的感觉。看着这位乒乓球选手,努力拼搏的样子,心中升起了对这位选手的同情感和敬佩感。
残奥会可能没有奥运会精彩,但更能反映出奥林匹克精神,选手们虽然身体残疾,但意志十分坚定,每个人都是拼足全力去比赛。
学习奥林匹克精神,遇到困难不放弃,拼尽全力去应对,向残奥会的选手们学习。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 3 在前一天摘得两金后,中国泳将许庆10日又赢得自己四届残奥会经历中的第10枚金牌,也是中国代表团当日6枚金牌之一。截止到目前,中国代表团已取得26枚金牌、24枚银牌、19枚铜牌,领跑奖牌榜。
在男子S6级50米自由泳比赛中,许庆这名失去一只半手臂的泳将以28秒81的成绩夺冠。虽然未能打破四年前自己在伦敦创造的世界纪录,但这已经是他第四届残奥会征程的第10枚金牌。许庆接下来还将参加另外两个项目金牌的角逐。他在自己的朋友圈写道:“后面我还会努力,不是不回大家微信和祝福,我的确没劲儿了!”
与许庆同池作战的贾红光亦在该项目中为中国队拼得一枚铜牌。10日,国歌在泳池旁边三度奏响,16岁的徐夕涵在自己的首次残奥之行就以女子S5级50米蝶泳的金牌为生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彭秋萍在女子S3级50米仰泳中与队友孟国芬包揽了该项目的金牌与银牌,在决赛中,她把自己预赛中刚刚创造的49秒91的.世界纪录再度刷新至48秒49。
40岁的袁艳萍在盲人柔道女子70公斤以上比赛中遭遇24岁的乌兹别克斯坦选手阿利莫娃,在这场老对手之间的对决中,袁艳萍笑到了最后。李樟煜在男子1公里C1—2—3级个人计时赛中为中国军团再添1枚金牌。田径场上同样传来捷报,杨丽婉在女子铅球F54级比赛中以7米89的成绩登上最高领奖台。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 4 约残奥会,我国残奥运动员们精彩的表现和顽强的意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涌向赛场。当地时间9月10日晚,中国队游泳选手许庆在男子S6级50米自由泳比赛中拿到他在本届残奥会的`第三枚金牌,更将他的残奥金牌总数增加至10枚,写下新的传奇。截至9月11日记者发稿时,中国代表团已获得27金28银21铜,继续保持领先态势。
里约是24岁的许庆第四次残奥之旅。12年前,他首次参加雅典残奥会,是当时中国残奥代表团年龄最小的选手。虽然只有半支右臂,但他在泳池中却如蛟龙翻江,势不可挡。接下来许庆还将参加两个项目的角逐,征程依然在延续。
中国队选手显然是残奥泳池的主角。除了许庆之外,首次参加残奥会的徐夕涵在女子S5级50米蝶泳中拿到金牌,彭秋萍在女子S3级50米仰泳比赛中与队友孟国芬包揽金银牌,从预赛到决赛,彭秋萍还两度刷新世界纪录,状态正佳。
在盲人柔道女子70公斤级比赛中,中国队40岁的老将袁艳萍击败乌兹别克斯坦队选手夺得冠军。她用自己的表现证明,即便看不到光明,也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光彩。
在场地自行车男子C1—2—3级1000米个人计时赛中,李樟煜为中国军团再添一枚金牌。田径赛场,中国队选手杨丽婉在女子铅球F54级比赛中以7米89的成绩夺冠。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 5 9月10日恰逢周末,前来奥林匹克公园观看里约残奥会的观众人山人海,东道主为残疾人运动员热情呐喊,多座场馆的上座率接近或超过八成,氛围不输给一个月前的奥运会。
开赛三天来,中国残奥代表团表现强势,以26金24银19铜高居奖牌榜头名。而更令人感动的,是残疾人运动员同命运抗争,书写人生新篇章的勇气。人们常说,体育改变命运,而在残奥赛场,可以说体育给每一名运动员都带来了新生,而运动员也用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诠释着体育的力量。
男子5000米T54级预赛第一轮比赛中,观众起立为最后一名丹麦选手布利克费尔特鼓掌加油。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但有人觉得残奥会的竞技观赏性不够;有人觉得残奥会缺少明星大腕,无法吸引眼球;有人觉得残奥就是“重在参与”,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运动会;更有人不忍看残疾人运动员在赛场上比赛,会为其心疼。
其实在残奥会上,每一枚奖牌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每一名残疾人运动员的.经历,都是一段传奇。
即将迎来24岁生日的许庆虽然失去了一条半手臂,但却成了泳池里的“鲨鱼”。10日,这名中国泳将赢得自己四届残奥会经历中的第十枚金牌。在这背后,他每天需要游一万米,几乎一年没有和家人见面。
山东菏泽姑娘崔哲在女子举重赛场连续第三次获得银牌,总爱微笑的她在两岁时因小儿麻痹留下了腿部残疾,参加的三届残奥会都遭遇了甲亢病症的侵袭,但她还会继续坚持下去,这一切只为证明自己和其他人一样。
女子盲人柔道选手李丽青第一次参加残奥会就获得冠军,赛后她和教练相拥而泣。这位来自广东湛江的农家盲人女孩,爹妈都是农民,父亲视障,她与弟弟都是先天的视弱者,教练张贵富跑遍广东找出她练习柔道,就此改变了命运……
人可以有残缺的身体,但不会有残缺的生命;人可以有梦碎的瞬间,但不会停下追梦的脚步。残奥赛场,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励志故事。
在如此快节奏的社会,如果你可以抽出一些时间,关注一下正在进行的残奥会,或许就会被哪名运动员感动到、激励到。为了残奥会,残疾人运动员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而大家的关注和点赞,将给他们继续前行注入勇气和动力。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 6 里约残奥会将于7日揭幕,赛前一天,记者利用组委会组织的媒体参观机会,走进残奥村内的运动员居住区。已入住一周的中国残奥健儿纷纷表示在村里的生活还不错,对于比赛有信心、很期待。
中国代表团成员在8月31日开村第一天就入住了残奥村。与奥运会时一样,残奥村的“中国楼”依旧挂满鲜艳的五星红旗。而其他楼外也都被参赛代表团挂满了旗帜和标语。
中国运动员在里约逐步走入正轨,各队每天都安排训练,回村之后去餐厅吃饭、去健身房练力量,生活、训练两不误。
里约奥运会8月21日结束,运动员村在经过一系列无障碍改造之后重新开村。比如为了让轮椅运动员在房间里有更大空间,原本一间房里的两张单人床搬出一张,而在餐厅里也移除了部分桌椅。此外,残奥村专门设立了运动员相关器材维修中心。
对于这里的无障碍设施,中国残奥健儿表示“还不错”。参加铁饼、铅球项目的盲人运动员汤红霞说,村里班车上下车都无障碍化,再加上教练引导,各方面比较便利。轮椅乒乓球运动员周影也说:“残奥村离乒乓球馆很近,无障碍化都还不错。”
中国乒乓球队领队仉兴玉说,残奥村基本具备无障碍设施条件,但有些细节不是那么方便,比如供轮椅运动员使用的洗浴凳没有,一些轮椅辅助性用品也没有,但在提出要求之后,组委会会很快送过来。
为给运动员提供充分保障,中国代表团还专门设立医疗保障组,针对残疾人运动员的特定需求,派出4名医生,设立眼科、内科、骨伤科以及传统针灸按摩等。医生韦景斌介绍说:“队员们在刚到里约时,有一些人出现水土不服、感冒等症状,但这两天大家逐渐适应,前来医疗组看病的人也少了。”
在残奥村的健身房内,无论是跑步机还是力量器械都已有人使用。劲爆的背景音乐下,每个人都在挥洒着汗水。整个残奥村中,这里最能感受到大赛在即的`紧张气氛。
7块残奥会金牌得主、中国游泳运动员许庆也和队友在练力量,他说:“来了一星期,一切适应都在计划之内,场馆感觉比较好,时差调整也很快。”
不过,许庆说村里的餐厅对于中国人来说口味一般,但有麦当劳和烤肉,就是排队时间长一点。周影也说,虽然口味有些差别但还是可以接受的。此外队员们自己也准备了泡面、榨菜等食物,能够满足“中国胃”对家乡味道的思念。
中国代表团此前连续三届获残奥会金牌和奖牌数双第一,这次队员也都表示会拼尽全力争取佳绩。失去一条半手臂的水中“鲨鱼”许庆说:“这是我第四届残奥会,希望可以拼尽全力。”
轮椅乒乓球运动员冯攀峰是第三次参加残奥会,他说随着各队运动员陆续抵达和赛事抽签的进行,残奥比赛氛围愈发浓烈。“乒乓球是我们的国球,这几年欧美国家进步比较快,但我们还是蛮有信心的。”
第一次参加残奥会的男子铅球运动员林科立说:“在村里感觉挺新奇的,好多东西在国内没见过,比如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住在一个小区,饮食和国内完全不一样。残奥会是(残疾人)层次最高的赛事,能够参与其中非常激动。”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 7 凛冬将至,雪花飞舞,我看到了一场绚烂在新世纪的梦,我看到片片闪耀着红星的雪花在向世人招手,那是冬奥,那是一场中国向世界展示新面貌的世纪华舞,冬奥向我们走来,我感受到冬奥梦的魅力,那我的冬奥梦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就由我来告诉你吧。
作为一名首都北京的小学生,我很庆幸冬奥在北京举办。冬奥的第一把火炬传递着世纪的赞歌,照耀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冬奥梦,我的梦。我与冬奥在冰雪里相遇,冬奥赐予我与美的近距离。“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把竞技体育搞得更好,更快,更高,更强。我们的国家要把体育运动搞好,精神面貌积极向上,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我们学校的冰雪主题的活动的开展,我也有很多机会参加我喜欢的体育活动,我想,我们小学生也要积极参加全民冰雪运动中来,共同助力我们的强国梦,强身梦。
冬奥梦是冬日暖阳写进青史的理想,是寒夜里训练的血液的滚烫,是自我挑战路上的最美的高墙,高墙的那一方,就是冬奥梦的彼岸,冬奥梦为无数奥运健儿搭建了飞跃的舞台,创造了他们与冰雪共舞的机会。冬奥梦是国家梦,也是我的梦,我的梦融进在国家梦里,我的生命在讴歌国家的不凡,国家在冬奥里为我们所有中国人书写华章。我是一个小学生,我在新闻上看到冬奥会只剩下几十天的时候,我会和爸爸妈妈分享我的喜悦,因为,冬奥不是一个小小的.运动会,冬奥是很多运动员哥哥姐姐的梦想,我在电视上能看到很多很多的运动员努力训练,在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冬奥快要到来的喜悦,也许,大家都在等这朵梦想之花绽放吧。我听我的爸爸讲2008年的奥运会,非常的宏伟磅礴,我希望,接下来的冬奥也能让我们看到辉煌的奥运会,这是我的一个小小的冬奥梦。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 8 冬残奥会的赛事服务能否顺畅进行,关键在于无障碍建设是否到位,这贯穿于赛前、赛时的各条运动员流线中。
拆卸座位、安装轮椅固定器、将车门都改成无障碍踏板……在北京冬残奥村,交通运行团队与北京公交集团巴士团队协作,把40辆低底盘巴士改造为无障碍车辆,对接无障碍站台,保障运动员出行。
为了帮助运动员更好地上下冰面,从更衣室到运动场馆和竞赛场馆的路程,国家体育馆都安排专门的推车运送运动员装备,还在推车上放置地毯,防止装备磕碰。
在冬残奥会期间,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将产生30枚金牌,赛程短、项目多、参赛选手多,无障碍转换和保障任务重。完成赛前转换任务后,针对赛时的一些临时无障碍设施需求也已形成了预案并展开实操演练。
延庆冬残奥村是依山而建的半开放式庭院,村内有着一个古村落遗址——小庄户村遗址。为方便运动员们打卡,专门修建了直通观景台的无障碍坡道。
想运动员之所想、办运动员之所需,所有的无障碍环境建设都为残疾人运动员铺平走向勇敢拼搏、自强不息的冰雪舞台。
通过体育活动对残疾人的健康权利实现更好保障,首先是要打造无障碍环境,创造便利条件,让残疾人能出得去、进得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在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目前,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无障碍理念得到普及。无障碍环境建设经过3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实施近10年来,加快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已经具备广泛的实践基础和坚实的立法基础。
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表示,应统筹谋划和整体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等工作,整合并形成系统完善的无障碍专门法律。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残疾老龄化和老龄残疾化现象会更加明显,无障碍环境的`刚需群体将持续增加。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邵磊表示,本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举办,必将成为我国无障碍环境理念推广和城市无障碍建设再上台阶的新里程碑,留下珍贵的奥运遗产。未来,应该更好传承奥运经验、充分利用奥运遗产,进一步优化提升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 9 在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一楼入口处设有多媒体展示平台,通往新闻发布厅、餐厅等的无障碍路径一目了然。
“开门,请注意。”这是场馆内无障碍卫生间门开启时的提示音。只要轻轻一按,门就自动开启。宽敞干净的无障碍卫生间内,还配备了有倾斜角度的衣帽镜。
场馆发布区域撤掉部分普通座椅,在第一排划设轮椅座席;混采区的挡板由此前的1.2米降到了60厘米,话筒的机位降到了适合轮椅运动员的高度。
运动员餐厅增设了盲文菜单区,志愿者会引导视障运动员通过触摸获取菜品信息……
在从冬奥会向冬残奥会转换期间,变的是形象、景观、设施,不变的是打造无障碍环境的细心暖心,体现平等和尊重。
“我们对运动员热身区也进行了改造,冬奥会期间主要提供单车等热身器械,而冬残奥会期间,我们把单车改成了可以调整高低的手摇器械,方便运动员对上肢进行热身,在其他细节方面我们也有相应调整。”国家体育馆体育业务领域志愿者吴松泽介绍。
通过这几天的'服务交流,延庆冬残奥村志愿者郑伟博对无障碍理念有了更新的认识。“在志愿者服务的众多场景中,不管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都要体现相互平等和尊重。比如走在前面的残疾人运动员会帮我们开门等,这些细节让我们感到非常温暖。”
暖暖的冬残奥温度,不仅体现在志愿者与运动员的互动中,还体现在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中。
北京自2019年起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确定城市道路整改、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场所、信息交流等重点领域17项重点任务,累计完成33.6万个点位改造,基本实现首都功能核心区无障碍化,城市无障碍环境规范性、适用性、系统化水平显著提升。张家口也积极推进公共设施无障碍建设,城市无障碍环境显著改善。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 10 在7日下午以9:4战胜韩国队后,卫冕冠军中国轮椅冰壶队迎来两连胜,前4场比赛2胜2负。北京时间7日晚,一日双赛的中国轮椅冰壶队还将对阵瑞士队,8日将迎战美国队。
中国残奥冰球队6日晚以5:2战胜捷克队,同样获得两连胜。在经过7日的`休整后,中国残奥冰球队8日将迎战B组最后一个对手意大利队。
中国残奥冰球队虽于2016年才成立,但进步神速,2018年首次参加世锦赛就获得C组冠军进入B组,2021年又在世锦赛B组以五战全胜的战绩夺冠,跻身A组,本届冬奥会将力争奖牌。
因原本于8日进行的高山滑雪6场全能决赛提前至7日进行,8日的北京冬残奥会仅将在冬季两项赛场决出男女中距离-站姿、坐姿、视障的6枚金牌。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 11 四年一度的残奥会马上要举行了,大家都知道举行残奥会的目的是让残疾的朋友们像普通人一样拥有自己的梦想和实现梦想的机会!残奥会更加体现他们的自强不息,不向困难低头,奋力拼搏的顽强精神.他们对生活充满火一般的激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我从电视上看到许许多多的残疾人运动员在赛场上个个神采奕奕,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他们一定在心底暗下决心:我们一定会在赛场上努力拼搏,不到最后一刻决不认输!虽然他们残疾了,但是他们身残志坚。他们动作看上去的都很娴熟,可是这一小小简单的动作,却是他们比常人多付出百倍的努力才换来的。
我非常佩服这些坚持不懈残疾人。我们一定要学习他们勇敢面对困难,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一定也做得到。只要我们多付出一些努力,就能超越自我,实现自己的梦想!
体育馆外并没有喧哗,除了那“咚咚”在地上的脚步声,一片寂静,可到了入口,我才感受到馆内就像一个压缩机,把所有音量存储着,再一下放大……纵目望去,四周环视,汹涌的人群就像一大波又一大波的海浪,运动员则是浪头,让人们忽坐忽站。
这丝毫不逊色于正规的国际奥运会,一样有漫天飞舞、层叠的彩旗,有激动人心的呐喊,更主要的'有超出常人的残疾人一颗颗身残志坚、不卑不亢的心。
在所有人都为跑步、轮椅竞速等令人兴奋的项目呐喊时,我发现在女子掷铁饼赛场中她的身影是那么美。她是一个盲人,戴着黑黑的眼罩,从年纪上看比我们大不了多少,身材有些略微偏胖,手臂粗壮而结实,鼻子高高的,嘴巴挺长、大,那席黑色的长发像随意垂下的绿叶,自然的美。她拼搏时的力量却让我大吃一惊。
她的双手在白色防滑粉中摩擦。她眉头紧皱着,右手不断朝着指定方向摆臂,让肌肉发挥最大力量,可却迟迟没有甩出……我想到了她眼前的那一片无尽的漆黑。她以前或许也看见过美吧,知道一切都那么宝贵……这时,她的右手已划出了最大幅度,身体向前45°倾斜,猛地一用力,铁饼飞了出去,像长有翅膀一样越飞越远,在大半个场地外坠地,我拼命地为她鼓掌,好像赢得了世界,即使她看不见自己的成绩,但两颗心灵早已触碰!
我懂了,这一切我们都应去尊敬,尊敬冬天墙角一株独自开放的梅花,尊敬一小片翠绿枝叶,尊敬这个世界,去感受虽然残疾但坚强、乐观的心!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 12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在即,各国运动员已陆续入住冬残奥村。无论在冬残奥村,还是冬残奥赛场上,各种无障碍设施细节满满,为运动员及相关工作人士带来了友好而温馨的体验。
比如,在“冰立方”,除了10间永久的运动员更衣室外,工作人员还改造了10间集装箱式更衣室灵活补位,更衣室内部坐便器、洗手池、淋浴设施应有尽有;“冰之帆”则增加了36个无障碍看台,分散在各个场馆的入口处;而在高山滑雪比赛场地,“雪飞燕”里的饮料柜每排各种饮料都放一点,可以让不同高度的运动员都能拿到自己想喝的。
诸多人性化的设计,让冬残奥村和赛场更加安全舒适。满满的细节中,体现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与周到细致。
可以看到,从北京冬奥会到北京冬残奥会,可不只有“雪容融”接替“冰墩墩”上岗,也不只是景观与标识的不同,更多的改变藏在那些温暖的`细节里。冬残奥村地面的防滑材料、一高一矮的手部消毒机、餐台的流食搅拌器与盲文菜单……这些未曾被忽略的环节,彰显了人文关怀。
正如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场馆运行团队残奥整合经理刘杰所说的,“我们希望尽量不要借助人抬等外力帮助残疾人运动员行动,而是努力形成一个包容性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通行,这体现了平等与尊重。”
这份尊重,也收获了运动员们的好感,不少外国运动员变身冬残奥会“夸夸团”。荷兰残疾人高山滑雪队的教练尼基称,在他参加过的三届冬残奥会里,“北京冬残奥会的设施是最好的”;美国运动员诺亚·艾略特则称“北京冬残奥村的生活像做梦一样”。
每一处体贴细节的背后,都是“以运动员为中心”的理念的体现。从居住、餐厅、交通,到冬残奥会的赛场上,所有的服务与设施都为方便残疾人运动员生活与比赛而设计,让他们感受到“运动员之家”的温暖。
更重要的是,这些细致入微的设施,并非临时安排部署。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为例,“雪飞燕”早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坚持两个奥运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这份“提前规划”中,蕴含着我们对冬残奥会的重视和对残疾人运动员的尊重。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 13 3月3日上午,在北京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张家口市民广场火炬接力现场,最后一棒火炬手是来自南京市栖霞区的闫硕,最终完成了此点位的火炬接力。
对于曾在里约残奥会夺得乒乓球男子TT7级单打铜牌、东京残奥会上夺得乒乓球男子TT7级单打金牌和团体TT6-7级金牌的`闫硕来说,对北京冬残奥会和冰雪运动有着别样的感情,“通过这次北京冬残奥会火炬传递,我希望大众更加关注、支持残疾人运动员。我这次来张家口,印象特别好,张家口市民热情好客,我想我以后还会再来这里,看看这里的冰雪,争取也体验一下冰雪运动。”闫硕笑着说。
闫硕也表示:“残障人士运动员参加竞技拼搏,体现了克服身体障碍、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希望所有运动员能在北京冬残奥会上赛出风格、赛出水平。”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 14 14年前,我参加了2008年北京残奥会观赛,14年后,2022年的北京冬残奥会我又来了!北京成就了我的双奥梦!我也见证了北京双奥的变化!今年虽处特殊时期,但是观赛前后组织的有条不紊,每一位观赛人员都做到了“文明观赛”,以亲历现场为荣!尤为感慨的`就是志愿者们的热情!
让我一位中国人都觉得感动,何况其他来宾呢?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祝北京冬残奥会圆满成功!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 15 在最后的冲刺赛段,日本运动员川除大辉大口呼吸着加快了滑行节奏,最终以52分52秒8的成绩冲过终点,获得了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残奥越野滑雪男子长距离传统技术—站姿冠军。
川除大辉冲线后,在终点等成绩的中国选手蔡佳云跑上前去,边表达祝贺边俯身帮他解开固定器,脱下雪板。
所有运动员完赛后,蔡佳云最终仅次于川除大辉,名列第二。
在混采区,蔡佳云格外兴奋,“特别高兴!我有点不敢相信这是我的成绩。平常都没滑过队友邱明洋,今天运气好,赢了他,拿到了这枚银牌。”
虽然蔡佳云在赛后显得非常轻松,但实际上这名小伙子在赛前紧张得失眠,辗转反侧到今天凌晨三点才睡。“昨天晚上压力特别大,脑瓜里一直在想今天比赛的选手会不会特别厉害。后来就找了心理辅导老师,接受了辅导,慢慢才睡着。”蔡佳云告诉记者。
记者们在混合采访区也问到了蔡佳云为川除大辉解开固定器的事。蔡佳云认为运动员们互相帮助再正常不过。
“之前和川除大辉比过一次赛,虽然没说过话,但我不会因为不认识他就不帮助他。我们是练体育的,不分国籍,都有一样的目标,应该互相帮助。”说到这里,他显得有些激动,“我们为了人类而战,不是为了自己而战的,我们要突破人类的极限!作为残疾人运动员,更该互相帮助。”
蔡佳云今天的出发顺序比较靠前,所以要在终点区等候较长的'时间。而他在终点区也不只帮助了川除大辉。“因为在这儿等成绩嘛,他们来了我就寻思帮助一下。”蔡佳云说,“我过终点后就很累,当时就希望有人能帮我脱板,那时候就很难受。看到其他运动员进来了,我知道他们当时的感受,大家行动也都不方便,所以就想帮助他们一下。”
谈到后面的比赛,蔡佳云信心很足:“还要比3月9日自由技术短距离和3月12日的自由技术中距离。希望能进前三吧!”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 16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于3月4日至13日举行,中国代表团总人数217人,其中运动员96人,参加全部六个大项的比赛。这是我国参加冬残奥会以来,代表团规模最大、运动员人数最多、参赛项目最全的一届。辽宁省派出15名运动员、8名教练员、5名工作人员共28人参加残奥高山滑雪、残奥单板滑雪、残奥越野滑雪和残奥冬季两项共四个大项的比赛。
3月6日,辽宁省残奥运动员刘思彤、张海原、陈亮、李响、孙鸿胜、孙艳龙、王辉、韩沙沙、王擎云将在残奥高山滑雪超级大回转项目中亮相;毛忠武和马静将在残奥越野滑雪男子(坐姿)18公里和女子(坐姿)15公里比赛中登场。
19岁的孙奇来自朝阳,他曾在残奥单板滑雪荷兰世界杯的'男子坡面回转LL2级比赛中两获金牌,为我国残奥单板滑雪项目首次争得国际赛事最高荣誉;葫芦岛籍运动员刘思彤刚刚获得一枚铜牌,四年前她便是平昌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唯一一名高山滑雪参赛运动员,填补了中国运动员这个项目的参赛空白。备战北京冬残奥会,省运动员、教练员在中国残联国家集训队的组织下刻苦训练,通过冬夏结合、赛练结合等方式,运动员竞技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辽宁省残疾人竞技体育和康复健身均衡协同发展,以积极承接中国残联残奥会、冬残奥会国家集训队项目和参加全国残运会及国际大赛为契机,推动残疾人大众体育融入全民健身,省残疾人体育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2021年第十一届残运会冬季项目比赛中,辽宁省运动员在高山滑雪、单板滑雪、越野滑雪、冬季两项四个项目中,获得金牌19枚,银牌11枚,铜牌21枚。在2019年至2021年期间,辽宁省圆满完成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及冬季两项国家队各项训练保障工作,为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备战作出贡献。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 17 3月4日晚,举世瞩目的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成功举行,但关于主火炬点燃细节,直到仪式开始后依旧对媒体记者们保密。直到最后一刻,高擎火炬的中国运动员李端走到“雪花”中心,点燃主火炬。正如开幕式导演沈晨所说:“我们用了最大胆的方式,邀请一位盲人来点火。到目前为止,在我所了解的残奥会和冬残奥会中,还没有过盲人点火的先例。”
更令人动容的是仪式当晚的小插曲——由于不可避免的'视障原因,李端在点燃主火炬的过程中多次让火炬错失点位。然而,现场在短暂的沉默后,突然迸发出热烈的掌声。全场观众开始自发为他鼓劲呐喊,这温馨而励志的情景成就了开幕式上经典的画面,在一声声嘹亮的“加油”声中,李端将火炬稳稳嵌入,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成功点燃,熊熊燃烧!回忆起这一切,李端说:“(点火)这个任务交给我,我有信心有决心把它完成好。”
1978年出生的李端是位东北汉子,具备不错篮球天赋的他曾两次入选国青男篮。然而,就在备战1996至1997赛季CBA联赛时,因为一场意外,李端不幸失明。磨难袭来,他也曾有过颓废放弃,但很快便从黑暗中站起,走上了人生的新赛场。虽然告别篮球,但他开始学习盲文和盲人按摩,很快就掌握了盲文基础知识,掌握了运动康复技能。此后,他更在各级残联的推荐帮助下,重启了运动生涯,考虑到自身所具备的职业篮球运动员弹跳好、下肢长的特点,最终将三级跳远定为主项。
“练跳远必须要跑得直,而且步点要准,步子大了,踩过起跳区就犯规了,步子小又没进起跳区,歪了还跳不进沙坑。”谈及三级跳远,李端觉得与开幕式的火炬点燃十分相似,既要精准,又要胆大心细。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李端从2000年到2012年,在参加的4届残奥会中夺得4块金牌,并以高超的竞技水平征服了赛场,征服了观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如何掌控自己命运的人生“三级跳”。
当晚,作为开幕式最后一棒火炬手,和全场9万名观众高唱国歌,李端感到特别自豪。他的话中既带着荣誉感,也有责任感:“我不只是代表自己,我代表所有的运动员和残疾人运动员,我要把这些运动员和全国8500万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展现出来,我特别激动,也特别有信心。”早先接受媒体采访时,李端还曾说过“受伤的战士还是战士”,奔跑不息的他,也将继续绽放光芒。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 18 由九个火种汇聚而成的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圣火3月3日展开第二天的传递活动,“九天之火”继续温暖前行。
北京冬残奥会火炬传递活动3月3日上午分别在以“逐梦冬奥”为主题的张家口市民广场、以“舞动雪韵”为主题的崇礼太舞滑雪场、以“古镇新姿”为主题的`蔚县暖泉古镇和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怀来官厅水库湿地公园上演。3月3日下午,圣火还在以“万国园林”为主题的北京世园公园传递。另外还有来自国际残奥委会大家庭的21名火炬手,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进行了闭环内火炬传递。
在河北张家口崇礼太舞滑雪场,曾带队获得2008年北京残奥会举重比赛金牌,去年又带队夺得东京残奥会举重项目三金两银佳绩的教练员孙晓刚是火炬手之一,他说:“能够担任火炬手是一次很光荣的经历。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参与体育锻炼,感受体育的魅力、体育的快乐,将奥林匹克精神传递出去。希望运动员在冬残奥会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享受比赛过程,留下美好回忆。”保定市体育局教练员、前残奥会乒乓球冠军葛杨也说道:“能够参与这次火炬传递我十分激动,回去后将在残疾人体育运动方面继续做贡献,让更多人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
国际残奥委会副主席杜安·卡勒3月3日下午也参与了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闭环内的火炬传递活动,他说:“1994年我就来过中国,如今能够在这里握着北京冬残奥会的火炬,我感觉非常棒。特别期待运动员们能够在那些美妙的场馆里,上演精彩的运动表现!”
3月4日,火炬传递活动将继续在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北京市残疾人文化体育指导中心、以“追梦之路”为主题的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和以“冬奥之家”为主题的北京冬奥组委驻地传递。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 19 刚刚结束的北京冬残奥会残奥冬季两项女子短距离(视障)比赛中,中国运动员王跃和杨倩茹分获第四名和第五名。“我看不清世界,但我想让世界看到我。”赛场上,中国运动员道出心声。
北京冬残奥会女子短距离(视障)比赛共有9名运动员参赛,其中有两位是中国运动员。根据比赛规则,视力残疾的运动员是在引导员的引领下完成比赛,运动员使用电子气步枪,通过感受激光射线的准确度,以声音频率作为反馈信号,指示运动员调整射击角度,完成最佳射击。
根据出发名单,中国运动员杨倩茹在引导员于洪顺的'引导下第2个出发,王跃在引导员李亚林的引导下第5个出发。在和引导员的密切配合下,两位运动员顺利完成了比赛,王跃获得第四,杨倩茹获得第五。
“今天的表现比赛前预期要好,我发挥出了自己的实力。”赛后采访中,杨倩茹对比赛结果非常满意。
2001年出生的杨倩茹是来自北京的运动员。刚进入北京残奥越野滑雪队时,身高一米七的她体重只有90斤,连完成训练都非常困难。为了变得强壮,她每晚睡前吃5个鸡蛋,为了追赶队友,她早晚各加练一堂课。终于,她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强壮,和他人的差距也越来越小,并在亚洲杯上夺得两枚银牌。
杨倩茹说,她要感谢所有支持她的人,尤其是引导员和教练。“他们当中缺了任何一个,都不会成就今天的我。”杨倩茹说,比赛过程中,引导员于洪顺一直在为她喊加油,给了她克服困难的勇气。
“我从来没选择放弃,我会比从前更努力,更坚定。”本届冬残奥会,杨倩茹还将参加残奥冬季两项中长距离项目的比赛。
22岁的王跃来自河北秦皇岛,接触冰雪运动时刚满17岁。作为一名残疾人运动员,在训练的道路上,王跃遇到的困难常人难以想象。但无论多困难,她都从未想过放弃。
“我看不清世界,但我想让世界看到我。”王跃说。
【北京冬残奥会比赛观后感】相关文章: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的心得03-28
2022北京冬残奥会赛程表介绍03-09
北京冬残奥会心得体会12-13
北京冬残奥会的心得体会(精选20篇)07-24
闪耀北京冬残奥会赛场心得体会04-22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11-11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01-16
北京2022冬残奥会观后感11-12
北京2022冬残奥会观后感11-12
北京冬残奥会心得体会(通用20篇)10-25